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刘硕斌
领域: 企业战略  运营管理  企业文化  领导艺术 
地点: 广东 深圳
签名: 融东方文化智慧,通西方理念精髓!咨询与培训联系:0755-8367635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122
  • 博客访问:2925147

专家文章

刘硕斌:顿悟的核心桥梁——思维修 2013-07-02


稍微对禅宗有些了解的人士都知道,顿悟概念系南派禅宗的核心理念,也是禅宗存在的真正意义所在。禅宗从佛法的整体性上说,有渐宗和顿宗之别,均是基于觉悟宇宙生命真实真理的过程来论的。

不论什么大法,不论显宗还是密宗,凡是基于一步步有次第的渐悟过程都可归于禅之渐宗,亦可谓如来禅。在禅宗史上以第六祖时期的神秀为代表,亦为北宗。而直接于时时处处所谓“当下”直接向生命的真实真理回归,不走弯路,没有所谓的过程,也不论次第,没有破缺,直接圆满,即宗门所谓的“直指本性,明心见性”之顿悟,则为祖师禅。以第六祖时期的慧能祖师为代表,亦为南宗。

自慧能祖师后,禅宗大放光芒,一花开五叶,传下五宗七派:法眼、沩仰、临济、曹洞、云门五宗,临济后又分为黄龙慧南与杨岐方会两派,当前禅宗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临济的杨岐派。但不论哪种顿悟禅法,本质均是在趋入真实真理方式上的差别,针对的是不同生命不同业性入顿悟之门的方便法。并且是以宗教的方式接引后学,以致机锋高峻,后学一般难以入门,所以自古佛法法脉传承上都认为禅宗非上根利器者不能入门。

这就出现三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不是只有禅宗公案式的导引方式可以入禅门?是否存在以世道学问概念入禅门的方便?最有利于世道众生入顿悟之门的方便法是什么?

自古以来,对佛法修证越深者越具大智慧,方便法也越多,用佛学概念说“后得智”越大,于世道众生就越具大机大用,无时无处不是方便。探究其中缘由,洞察人性越深越广者,禅宗所谓越“见性”者功力越深厚,智慧越大。为何人性非常关键?其实人之个性不过是外在表象,关键的是对人性起决定性作用的“业性”。

越具世道普遍性、共性的业性于世道觉悟就越具方便,换句话说,能以几乎每个生命时刻不离的共同的习性为接引法门就是最大的慈悲方便。那什么是世道时刻不离,最为依赖的习性呢?思维!

生命每时每刻每言每行均是受思想意识指导的,哪怕是最平常的吃喝睡撒拉,及随时左右我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而且这些时刻随着外在的信息在变,时刻的应变均要时刻依赖思维得到的思想意识。可以说,思维是人类活动中最为根本的习性。

从人类学科的发展来说,思维学系所有其它学科的根本,也是其它学科的共性所在,与贯通一切的大道学问趋向一致。中国的航空航天之父钱学森老先生曾将人类学科分为六大体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最为根本的就是思维科学。因为每门学科的研究发展均是以思维思考为基础。

从佛教出世与入世智慧来论,思维乃是连接世道与出世道修行法门最为重要的桥梁。宇宙真理没有两个,不论什么文明、什么宗派,还是现代的所谓科学,只要探究宇宙真实或生命真理到一定深度必然要向思维本身的学问回归,所谓殊途同归。

禅宗为什么能具顿悟的方便智慧呢?因为洞察了生命的真实后,直接抓住生命最本质的东西——思维,从思维过程直接切入到主宰思维过程的思维的主体。现代禅悟学(暨融通智慧学)称之为思维力源头修炼。这个思维主体就是是指什么呢?哲学中称之为“我”,西方哲学的终极问题就是很多人经常念在口头的“我是谁?”。世道文明的学问体系本质均不离对宇宙生命真实真理的探究,不过探究的切入点、方式、层面、角度与宗教不同而已。

只是世道对这个“我”始终没有真正解码,哲学上的观点很多,每类哲学家均能涉及到一些真实,如同瞎子摸象,似乎都没有错,但也无法证明某一思想是对的。否则,必洞见宇宙生命的真实真理得大圆满,能圆满一切思想。用佛家的概念就是必然开悟。不洞见其真实是不可能真正开悟的,不论你用什么方式方法,不论您是以出家的禅定、苦行等宗教路子还是在家的所谓科学研究路子。

世道所谓的科学研究学问的方法多基于二元思维,是难以真正开悟的。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被研究对象与正在思考的这个“我”就已被隔离开了,“我”被隔离在外。而探究哲学终极问题“我是谁?”时,被研究对象与正在研究的这个“我”本身就是一体,这是一个思维悖论。

当我们在研究任何问题时,本质上都是对局部事物的思考,那局部思考的结果在现实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现代文明称之为“知识”,即在认识宇宙过程中,对知道部分的思想创立一个概念固化下来,即已经知道的“识”。

老子在《道德经》中将之称为“名”。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反映各类专业局部真实的“名”越来越多,即造就了我们现代各类学科庞大的知识量,而且还在以所谓的专业细分方式迅速膨胀。西方也有哲人发现了这本身的认知问题,警示学界说“知识之岛越大,无知的海岸线越长”。这本身就是认知领域的一个大悖论,探究真实真理或传承学习均变成向外追逐知识了,骑驴觅驴,如何能洞见真实而开悟。

所以,佛法大智慧一直提醒学人在探求宇宙生命真相时不要“外求”,要内明、内证。道家老子也强调“自知”,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儒家圣贤则强调内省、自省。最代表中华智慧文明的儒释道三大家均指向一处,绝不是偶然。

特别是佛法的禅宗,对此最为根本和透彻,始终以“直指本性,明心见性”为宗旨,修为上内蕴“用心之道”。什么是“性”呢?时刻在主宰这个“我”的。什么是“本性”呢?创生这个“性”的源头本体,是什么呢?古圣先贤用了一个非常智慧的概念来表达这个时刻“能知能觉的”很玄妙的东东,称之为“心”。心是思维主体最根本的源头主宰。

禅宗最为强调对心的直接觉悟而成就智慧,亦谓“明心见性”。明什么心见什么性呢?明“我”心见“我”性。觉悟后对心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空,心本空!所谓“心生万法生,心灭万法灭”、“空中生妙有”。道家也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均是一致。所以,后秦高僧大译经家鸠摩罗什则直接将禅译成“思维修”,并非随意为之,实乃洞察了生命内在真实所致。

世道所说的打开心智成就智慧亦均是基于此,心之觉悟与智慧成就存在内在必然。打开“心”,心的状态就是开放的,心量必大,能承载的福报必多,也易于与外界交流沟通,这又是命理学核心原理。也就是说,开心智与人生福报也是一致的。

古人造字也符合这个原理,“性”字从心从生,心之所生为性。“性”以什么媒介显现于世道呢?用现代概念就是信息,信息是西方文明最核心基础概念之一。如探寻信息的哲学源头,现代科学一般认为信息没有能量也没有质量,其实,我们世道时刻在用到的信息都是有结构的。不同结构的信息即是我们所谓的各类知识概念。各类知识概念堆积构建成我们世道的各类学问体系。这个原理我在《融通之道——从知识、能力到智慧》一书中做了较详细的论证,有兴趣的可以查看。

有结构的信息具备“结构势”,是有能量和质量的,其秩序化、协同化、规律化以致自组织化、智能化趋势与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灵识、灵魂、神灵等创生的原理密切相关。这个道理较深,以后有机会在专门的文章里阐释。

另外,我们世道其实也是一致。凡是能把事情做对做好者,做事必然有思路且思路清晰有条理,所谓思路决定出路,这是很有头脑的人。思路从哪里来?从思维来。所以说,真懂得思考者必有头脑有智慧。那有头脑的人究竟是怎样思维的,换句话说世道怎样思维才能成就智慧?与禅宗“直指本性”境界究竟有什么异同?

首先,思维的过程即是用心的过程,“用心”乃禅宗于世道的大机大用。如何用心?在何时、何处用心?用心的状态应如何?用心的境界怎样才合道?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是所有具智慧人士思维时不自觉的共性。

而且,用心的程度基本会对应一个人觉悟的程度,成就学问的程度。这点古人洞察得很透彻,所以相关的成语有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等。一心一意其实与全心全意是一致的,这也反映了中华智慧文明的圆文化,起点即是终点。对应的用心状态就是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用心思维到极处自然而然入“忘我”之境。即不自觉地放下了“为我”之心,也就没有时刻在分别的我、思维的我,自然是身心合一、人我两忘。这其实与禅宗的禅定境界无有差别。

所以说,世道思维与出世道的禅定本质上并无差别,只是世道思维多处于三心二意、半心半意的二元境界。而禅宗则多在一元的天人合一境界,正如法融禅师“答用心时偈”所论:“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并且,思维均是围绕问题展开。思考问题首先就须能发现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起疑问、疑猜,而这也正是是否能入禅门的最关键所在。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思维本身即是入顿悟之门的大方便,认识清楚其原理就能实时把握。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推荐
融东方文化智慧,通西方理念精髓!咨询与培训联系:0755-83676358.
类别:高层修炼 |   浏览数(1757)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